
生活裡的素養課:
從家庭開始,奠基孩子終身學習力的22個陪伴錦囊
30年資深教師,獻給家長的22道素養力陪伴錦囊
衝破分科跨科的學習之壁,從生活中培養問題解決能力
生活裡的素養課,讓你自然而然、不著痕跡的把素養精神融入親子生活裡
這次他將用最輕鬆的筆調&超務實的策略與您分享
從小學就能開始的核心素養活用寶典,在家裡就能實踐的完全素養教戰手冊。
每一天的親子相處,每一次的互動對話,家庭裡的生活力都是學校素養教學的助力。
掌握大方向,不必糾結在小細節上!
從家庭教育做起,讓從孩子平日的學習與生活中,
培養延續一生的習慣、態度與潛能,奠基孩子受用一生的終身學習力!
作者介紹:王文華
是童話作家,是小學教師,更是一個女孩的爸爸。
當作家,寫了兩百多本書,例如:《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》;當老師,教了三十年書,正朝桃李滿天下努力中;而當爸爸嘛,目前,女孩平平安安的長大,期盼未來找個好婆
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
蒙特梭利、薩提爾、阿德勒,看懂孩子內在需求,培養正向、自信、穩定好性格
暢銷書《蒙特梭利專家親授!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》作者羅寶鴻全新著作
首度結合「蒙特梭利」、「正向教養」與「薩提爾的內在對話」三大派別集大成之書
主軸一→ 0-6歲的孩子:最需要蒙特梭利
從蒙特梭利核心理論出發,順應兒童內在發展需求,教你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,不再以成人角度誤解孩子的需要,適時適當提供孩子愛的養分。
主軸二→ 7-10歲的孩子:阿德勒正向教養是正解
以正向的態度與孩子溝通,建立生活常規,溫和而堅定的回應孩子練習各種教養實戰「工具」,養成孩子正向人格。
主軸三→ 爸爸媽媽自己與所有孩子:薩提爾是爸媽的好朋友
陪伴孩子覺察並適當表達自己的感受,釋放情緒。
作者介紹:Henry羅寶鴻 老師
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0~3歲、3~6歲翻譯講師,美國Positive Discipline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家長講師,有近20年幼兒教育經驗,在台灣北、中、南等地區舉行過上百場演講、家長講座及師資訓練課程。多年來在幼兒教育的耕耘,獲得許多家長的信賴。面對家長教養煩惱的諮詢,以最親切又專業的態度回覆,其堅定且溫和的文字,總是能療癒每個因爲教養而焦躁不安的爸爸媽媽。
教會孩子照顧自己,是他一生最好的禮物
把握0~3歲黃金期,爸媽第一次蒙特梭利育兒就上手!
不必花大錢,不怕小空間,教具不必多,時間不怕少,有了本書,爸媽就能在家輕鬆實踐蒙特梭利的教養環境!
本書中教養理念、科學實證與育兒實務三者兼備,讓爸媽第一次蒙特梭利育兒就輕鬆上手!
解說孩子3大月齡階段的發展重心,以及精神世界的探索
0~5個月:及時滿足需求,建立穩定作息
5~12個月:透過食物和媽媽分離而獨立
12~36個月:因應自我認同危機
提供4大核心區域的具體設計與規劃方案
飲食:舒適哺乳→添加副食品,自主進食→尊重胃口、培養禮儀
睡眠:嬰兒搖籃→安全的落地床→漸進嘗試分房睡
護理:安全的換洗台→將洗澡當遊戲→如廁引導、獨立穿脫
活動:活動墊和鏡子→手眼協調的益智玩具→生活自理、參與家務
分享60多則家庭活動步驟詳解,手把手帶你落實親子互動
從發展認知、感覺統合、到藝術和語言啟蒙,透過活動深化親子關係
如廁引導、獨立穿衣、參與家務,讓孩子逐步自發性學會生活自理
作者介紹:
尹亞楠
法國國際蒙特梭利學校主班教師,擁有四個不同國家的幼兒園、小學代班經驗。
在德國獲得AMI 0~3歲和3~6歲國際蒙特梭利教育資格證書,國際蒙特梭利協會會員,最大的理想是將源於歐洲的蒙氏教育經驗傳播到中國。
用三年時間在家親身實踐蒙特梭利教育,觀察記錄育兒點滴,設計出適合華人家庭的在家蒙氏方案。
吳永和
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,在德國馬克斯‧普朗克研究院獲得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,目前在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從事個體化醫療研究。
在德國獲得AMI 3~6歲國際蒙特梭利教育資格證書,與妻子一同在家實踐蒙特梭利教育,並利用專業背景對蒙氏教育理念進行科學實證。
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:
全球都在學的矽谷教養法,幫孩子配備未來最重要的人生實力
她啟發了多位矽谷傳奇人物,包括賈伯斯。
她的三個超高成就女兒登上《時代》雜誌,力挺媽媽的教養哲學。
授權20國版本、亞馬遜4.5顆星好評
《TIME》《富比士》《財富》《Inc.》《哈芬登郵報》《快公司》爭相報導
孩子無法睡過夜、不敢自己睡?
從睡眠開始的各階段發展,孩子最需要的其實是信任感。
父母的任務是提供安全的環境,然後相信孩子有辦法自己照顧自己。
與孩子溝通未來志願,總是以鬧翻收場?
尊重孩子想走與你預期不同的路,同時要求孩子對自己的選擇負責。
找到熱情之前,一定有混亂、繞遠路的時期,重點是孩子「有在做事」。
孩子的作業,後來都變成家長之間的較勁?
練習把手放開,讓孩子引路。幫孩子做太多,孩子長大反而會害怕自己做決定。
訓練獨立,也是在培養耐挫力,寧可孩子趁早體驗失敗、也趁早把膽子練大。
孩子不會處理情緒、不知道如何跟人相處,怎麼辦?
把親子關係變成合作關係,讓孩子參與更多決定,在家就在學習合力解決問題。
鬧情緒、黏手機、難改壞習慣,都不能只有改孩子,爸媽一起改變才有效。
孩子除了功課以外的事物都不關心,也不太願意分享、表達感謝?
成績很重要,但同理心才真正能幫助孩子在求學與工作上成功。
在最自戀卻也最不快樂的時代,教孩子從付出中找到意義與成就感。
作者介紹:韓絜光
台大外文系畢業,專職人文科普書籍與字幕翻譯。在天下雜誌出版的譯作有《最後一次相遇,我們只談喜悅》、《我們住在焦慮星球》等書。另有 《足球帝國》、《蕭邦的鋼琴》、《探險家學院》系列等。喜歡貓、角蛙和末日電影。
